全国资讯热线

0‍591-83320109


【毛医生谈关系】:你的所爱及所憎,或都不过是自己的影子

浏览数:704 

咨客小许在说起幼年与父亲相处时,特别提起一件事。那时他十二三岁,父亲嫌他性格太闷特别送他去学乒乓球。

那个年代整个中国风靡乒乓球,一起上课的孩子很多。在练习时,为了让教练和更多人看到,以扭转小许内向的性格,父亲特别要求他一定要选择场地最中心的位置练习。但小许却很不愿意,于是趁父亲短暂离开的空档他又偷偷跑到角落的位置去练习。

尽管当时已经做过心理准备,但父亲的强烈反应仍出乎意料之外——他当着教练和全场孩子的面,咆哮着抓起手边的球拍劈头盖脸地朝小许砸过来。

脑门被乒乓球拍狠狠砸中的那一刻,小许彻底懵了,也不知躲避,只呆呆地站在原地看着父亲,脑中嗡嗡作响一片空白,父亲暴跳如雷地高声咆哮他听不见,眼里只深深印着父亲脸红脖子粗的可怕模样。

时隔多年,小许提起这件事虽极力掩饰,指尖仍止不住颤抖:“毛医生,我爸他真的是爱我吗?”

可想而知这件事带给他的伤痛有多大。令人扼腕的是,许父却始终未曾意识到这件事带给孩子的伤害,更不知这已从根本上动摇了孩子对他的信任。他至今认定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不知好歹,实在很过分。而小许则坚持父亲对他没有爱,是仇恨、是愤怒,是苛刻得近乎暴虐的控制。

这些年父子俩的争吵越发频繁,经常打架、冷战,直至如今濒临破碎。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了?

通过沟通我发现,许父自认为是个很称职的父亲,为了孩子,他殚精竭虑地付出,但同时也承认自己控制欲很强,一旦孩子的表现脱离自己的期望就会无法忍受,不得不采取打骂的方式逼迫孩子回到自己期望的范围内。

他也知道这方式除了带给自己短暂的痛快之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但就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为此他尽可能忍着不动手,可是作为交换,责骂孩子的那些话就会变得比往日更加凶狠与残忍。

为何如此?

——简单说,是因为投射,也因为他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投射。

所谓投射,就是将自己内心的无法接受的部分无意识的投映在了对方身上,这个“对方”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包括配偶、同事、上司等等。投射发生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明明是自己的感觉,却认为是对方的感受,明明是自己的所思所想的,却认定是对方的所思所想。

用到许家父子的这件事上,就可以说那个当时真正令许父如此愤怒的并非“内向”的小许,而是被许父藏进潜意识深处的那个内向的“自己”。许父对于“内向”这种性格特质如此敏感与排斥,也许是他曾因“内向”,人生遭受到过挫折,使得内心对“内向”性格极度不安和排斥。而当小许表现出某些类似的特征时,就触痛了他埋藏在心底的这类伤口。

那时,他会本能地将眼前的小许当成了心底那个不被接纳的、“内向”的自己,这样的自己令他感到羞愧与愤怒,令内心不安到无法面对,恨不能除之而后快。而这一切投射又都在潜意识中完成,意识也难以觉察,于是许父在那一瞬间只知道自己的愤怒如火山爆发,只知道自己是在恨铁不成钢,却压根没想到其实他恨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投射,实在是我们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了。夫妻之间会有投射,丈夫往往将妻子投射为母亲,而妻子也容易将丈夫投射为父亲;父母与子女之间会有投射,父母很容易将孩子投射为幼年时的自己,那些小时候被父母虐待的人长大了往往虐待或者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正是因为他们将幼年的自己投射在了孩子身上;上司与下属之间会有投射,甚至朋友间也存在投射。


而其中最经典的一种投射,莫过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可以说越是自己意识无法接受的,被压抑越深的越容易投射出去。

我曾经认识的一个人就很会玩这样的“投射游戏”。印象中他总是不停地抱怨:他的上司是如何的无能,如何地狗眼看人低,如何地依靠他的才华又要背后中伤他,抱怨他周围的同事又是如何地能力低下却又如何地算计他坑害他,令他时时刻刻步步惊心。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那些抱怨到后来基本都一一应验,到最后甚至连跟他走得最近的同事也对他避而远之。对此他的反应是:你看我说得没错吧?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我在这种地方工作实在太委屈太可怜了!

但实际上我很想告诉他的是:你这样在哪里都是 “太委屈太可怜”了的。即使同事和上司并非你所说的那样,但在你如此强烈又长时间地投射下,他们要么是接受并认同你的投射,按照你所想的那样去对待你并形成互动(投射性认同),要么就是完全地远离你以避开你的投射影响——事实上,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负能量来源。


这就是投射的作用。但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整个投射的过程是在潜意识下完成的,意识很难提前觉察到。要让这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则需要长期训练培养自我觉察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情绪出现波动时,可以尝试立即收神观心,仔细寻找并体会那一瞬间的波动来源,而当我们得以循着投射的路径找到源头,往往就会看见一个不被接纳的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也会令我们忽然明白,原来我们的所爱及所憎,大都不过是自己的影子。

声明:本账号中所介绍的案例事件都真实可信。但为保护当事人隐私,不对当事人造成无谓的影响,每个案例中的人名、地名、身份及关键的事件内容都经过相应隐藏。图片更是百度的,请读者不必对号入座。谢谢!

(本文版权属于福州东方心理,转载请注明)

(福建心理热线:0591-83320109

福州东方心理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