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资讯热线

0‍591-83320109


大学生自杀背后:“刚性文化”和“指标文化”渗透校园

浏览数:200 

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困难和家庭变故等等,都只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具体诱因,而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直言之,就是我们的文化出现了偏差。如果不深刻地反思和有效地调节我们的文化,即便是增加再多的心理咨询师,哪怕是1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无济于事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当一种疾病流行的时候,增加再多的医院、再多的医生,也只能起到治疗和抢救的作用,并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而控制疾病发生和蔓延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有效的疾病预防体系。中国人不像欧美人那样,能够大大方方、从从容容地去看心理医生,去接受心理咨询。一个人一旦被人发现去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门诊,就有可能被他周围的人视为有问题的、不正常的人,这对他的就业、晋升、恋爱、交友等等,都会带来严重影响,这是中国的民族习性所致,不是短期内所能改变的。许多大学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实际上是门可罗雀,形同虚设。因此,我们提倡心理咨询,但是至少在短期内,我们不要对它抱太多的希望。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调节机制。尤其是像中国文化这种世界上最古老、又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它的调节机制是很完善的。中国文化的调节机制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刚柔并济,阴阳互补,有张有弛,有进有退。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韧性,它的伸缩性。例如儒家文化,这是一种“进取型”的文化,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文化,也是一种非常功利的文化。这种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人,往往带有一种刚性,有强烈的进取心,有坚强的意志,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有难以抑制的出人头地的思想,或曰功名之念。这种文化的缺点是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有张而没有弛,知进而不知退。它的特点就像山,山的峻拔、坚定、强悍是令人尊敬的,但是它的过于质实,缺乏灵性,不能妥协,使它难以避免被斫伤、被摧毁的命运。儒家文化的这个先天性不足是由道家文化来弥补的。道家主张“无为”。这种“无为”当然不是一切都无所为,不是永远都无所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为则为,能为则为。这是一种柔性的文化。它的特点就像水,水的最终目标是流向大海,它的进取性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如果它的前面出现山峰,冲不过去,它就会拐一个弯,迂回曲折地向前。它不会硬着头皮往前撞,它是不会被斫伤的。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被水文化所培育出来的人,往往既有进取精神,又懂得适当的妥协、迂回与退让;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化,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达到这种刚柔并济、进退自如的境界。所以有学者非常自信地说,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会向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靠拢。以“西部牛仔精神”为核心的美国文化是一种“进取型”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只知进而不知退。这种文化有利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但是面对后工业化和后现代化的诸多问题,它是很难拿出一套有效的解决办法的。中国的医药、气功、武术、书法、绘画、文学、语言、戏曲、烹调、茶道、哲学、禅宗等等一系列刚柔并济、阴阳互补、有张有弛、有进有退的精神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美国人的喜爱甚至膜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能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它先天性的不足。儒家文化对人的个体需求的漠视,对自然科学和物质利益的漠视,道家文化的消极、懒散等等,对工业化、现代性的建设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所以改革开放近30年来,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总的来讲是否定多过肯定,摒弃多过弘扬。有的人甚至偏激地把中国近一百年来落后挨打的历史,都归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头上。近30年来,在中国的城市所大受追捧的,并不是我们所拥有的刚柔并济、进退自如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经港台文化筛选过的美国文化,这种文化和“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有张而没有弛,知进而不知退”的儒家文化形成怪诞的组合,它的不成熟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永不言退”、“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等等,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也是最受赞扬的大众用语,而“妥协”、“退让”、“等待”、“放弃”等等,往往成了保守、落后、平庸、无能的代名词。只知有进,不知有退;只知有赢,不知有输;只知有取,不知有弃,只知有刚,不知有柔。这是一种竞争性极强、功利性极强、荣誉感极强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个城市人的人生目标,往往被锁定在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然后找到最体面、收入最高的工作,找到最合适的伴侣,建立最富有的家庭,过上最幸福的日子,然后生下最聪明的孩子,再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幼儿园……许多人都在为了这一连串的“最”字而劳碌奔波,甚至心力交瘁。
  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这样的文化熏陶、灌输、培养出来的。我把这种文化称之为“刚性文化”。这是一种不知疲劳的文化,但实质上,却是一种最容易疲劳的文化。疲劳过度,就是断裂和死亡。大学生的自杀,就是死于这种不知退路、不懂迂回、不肯妥协的“刚性文化”。如上所述,选择自杀的大学生中,有44.2%的人是因为恋爱受挫,他们不明白爱情原来是可以等待的,可以选择的,甚至是可以放弃的,他们所接受的“刚性文化”告诉他们:一定要得到他(她),得不到,宁可死。
  “刚性文化”是一种竞争性极强的文化。竞争得有目标,目标的量化,就变成了“指标文化”。我们现在评价一个人,多是用一些人为的指标去衡量。例如什么是最优秀的学生?最常用的指标就是考试的分数;什么是最优秀的老师?最常用的指标就是学历、职称、论文、科研项目、获奖的级别与数量等等。如今的大学校园,实际上就被这种“指标文化”所笼罩、所控制。事实上,有指标,就会有弄虚作假。因为指标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如果人人都能达标的话,还定什么指标呢?但是许多人都想获得最大的利益和荣誉,于是就造假成风,而媒体所披露的造假事件,还只是冰山一角。造假的结果,是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能力、有贡献的人,往往玩不过那些并没有真才实学、并没有实质性贡献、而擅长于公关行贿的人。这样一种真假莫辨、好坏难分的“指标文化”环境,连那些上了年纪、有些人生阅历的教师都难以承受,那些单纯而脆弱的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选择自杀的大学生中,有29.8%的人是因为所谓“学习压力。”其实学习是不应该有多大压力的,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自由自在地吸收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为我所享所用,能不快乐吗?事实上,真正的压力不是来自学习本身,而是来自考试的分数。不少大学生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没过关而自杀,因为英语四、六级考试没过关而自杀,说到底就是“指标文化”害了他们。难道考不上研究生,过不了英语四、六级,你就连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了吗?这个道理原是很简单的,但是“刚性文化”以及由它所派生的“指标文化”导致他(她)不能回头想,也不愿意回头想。他(她)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刚性文化”和“指标文化”渗透了我们的大学校园。所以检讨大学生的自杀问题,一定要反思和调节我们的文化。要把“刚性文化”和“柔性文化”协调起来,把“指标文化”和“非指标文化”协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