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资讯热线

0‍591-83320109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浏览数:225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人伴随分娩而产生的基本焦虑,只有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缓解,在他人的轻轻拍打、安抚下,他得到了拯救。而马斯洛也认为,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他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他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社会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它非得被满足不可,否则,将使主体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更是肯定,群体合作具有生物保存与适应的功能。如果没有群体的合作,不仅是人类,许多生物都得灭绝。马克思也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
   费斯丁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亲和行为可成为消除不协调的一种有效工具,因为进入群体,当人们在一起互动和讨论时,可引入消除不协调的认知因素,如新的消息和意见,从而使焦虑大大减轻。心理学家沙赫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他的实验以女大学生为被试,将被试分成两组。高焦虑组,被告知将接受比较厉害的电击,尽管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低焦虑组,被告知将接受很轻的电击,只会产生发痒或震颤的不舒服感。焦虑唤起后,休息 10 分钟,休息方式可选择:独处或与他人集中一起等待。实验结果为:高焦虑组选择和他人一起等待的占 62.5 %,而低焦虑组的只占 33.5 %。实验结果说明:亲和的倾向,随焦虑的增加而增加。
   许多人际交往理论强调交往的功利价值,比如社会交换理论、得失论等。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际交往重要性的理解,也多停留与这样一种实用主义的水平。多个朋友多条路,是这样一种观点的最通俗的注解。但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 Rogers,C. )提出的人际关系哲学却强调人际关系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罗杰斯是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得出这一结论的。罗杰斯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因为周围的邻居都是异教徒,所以从小罗杰斯就被父母关在家里,不让罗杰斯与邻居的孩子一起游戏,罗杰斯感到非常孤独。这样一种离群索居的童年生活使罗杰斯非常渴望友谊,在别人看来非常普通的人际交往,在他看来都非常珍贵。于是后来他创立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理论,将人际关系上升为一种哲学。他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可能的,人们不仅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分享许多隐私的情感:对未来的梦想、内心的感受、隐私的冲动 …… 人际交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通过沟通,可以相互启迪、丰富彼此人生;在友谊关系中,人们相互接纳及彼此探索,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人际关系的不同策略,将形成不同人格。她归纳了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策略:亲近人、对抗人与回避人。如果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你占主导的方式是亲近,那么久而久之,你将形成依赖型人格。如果对抗成为你主要的人际关系,那么,你的人格可能是自恋型、抑或是完美型或报复型。如果你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回避型,那么你就会形成逃避型人格。
   一般说来,随着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越多,参加的社会活动越广泛,人的发展就越丰富、越全面。许多大学生有这样的体验,有了一份家教,找到一份兼职,很快会感到生活的一份新的意义,对自我成长的一份新的要求。从更远的角度看,人一辈子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他的发展必定是有局限的、不充分的。
   人际关系不仅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治疗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资源。各种对于严重的精神障碍及危机的干预,虽方法不同,技术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配合以支持治疗。所谓支持治疗,其中最重要的支持是来自周围亲人与朋友的关心与理解。当你感到悲观失意、抑郁不快时,有亲人的安慰与关怀,你会感到精神的慰藉与支持,从而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相反,如果亲人冷言冷语,也许会使你跌入失望的深渊,甚至走上轻生的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