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讨论几个问题
(1) 一个假设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刺激(诱发事件)R引起的,即是R引起了S。
但我从认知理论可知,情绪与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即
B
R ————→ S
其中,R是指刺激(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S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行为及情绪的结果。
也就是说,刺激(R)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S)的间接原因;人们对刺激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
例如:
然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对待同一个刺激,为什么人们会有不同性质的认知呢?
(2) 你是怎样一个人
在平时,我们经历过许多诸如“他/你是怎样一个人”的评价活动,而“他/你是怎样一个人?”实质上回答的是“这个人的人格如何”。在这种评价活动中,我们会很自然地去关注一个人所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3) 人有几个灵魂
①【讨论】她是在同一种心态下进行活动吗?这种情况普遍吗?
A女士一大早就到儿子房间叫其起床“儿子,六点钟了,该起床了。”过了一段时间,她发现儿子还没有起床,便推开儿子的房间,走到儿子床前,说:“孩子,你应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你再这样发展下去,会变成一个只会睡觉而不会干事的人的。”儿子“哼”了一声后没有理踩母亲,继续睡觉。A女士看到这种情景来气了,大骂起来:“你这该死的,我养你二十多年,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待我,怎么就不听我的话。”儿子又“哼”了一声后把被子扯上盖住头部,拒绝听母亲的叫骂。A女士觉得骂孩子不起作用,就对孩子说:“宝宝啊,我求求你了,起床吧,我给你钱出去玩……。”
②【现象盘点】你见过以下现象吗?请描述出来,并试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描述后接着考虑:他是不是时时刻刻都是这种表现?)
◆他(或她)好像总没有长大
◆他(或她)是很偏执的
◆他(或她)是很无赖的
◆他(或她)的表现经常是“我好——你不好”的
◆他(或她)动不动就发脾气
③【实景练习】请我们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使我们平静下来,轻轻地闭上眼睛……放松……。让我们想像一座房子,……还有房子中的人和东西……。你只是安静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松你的意识,等待他们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地出现。你静静地等待,看这个房子里会出现些什么人?
(还有一个变式是,要求来访者想像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有哪些人走过来。)
请把你想像的情景描述出来。
【点评】
有的人有一个错觉,以为有一个东西叫做“我”,一个独立的主体是“我”,这个东西在心理上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叫它“灵魂”。然而深入地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就会发现,谈个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我”只是一些心理经验、一些情感和思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心理事物。在意识生活中,我们只承认有一个唯一的“我”,所有被感觉到的知觉、情感,以及思维都被归为“我”。但是,在潜意识中,则不是这样了,有些情感和另外的情感之间非常矛盾而难于共存,则潜意识会把它分到不同的“组”里。比如,你对一个人有狂热的爱,也有强烈的恨,也许潜意识就把它们分到两个组中。爱的情感和与爱有关的知觉、思想放在一起,恨的情感和与恨有关的知觉、思想放在一起,久而久之这两组心理经验就成为了两个不同的“自我”。
事实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一种感受——自己的心理不是单纯的,性格是多面性的、复杂的;我们也隐隐约约地可以觉察到自己身上的不同的“自我”。有的时候,你也许是一个很文静的人,但是在其他时候,你也许是一个很疯狂的人、激情的人。好像在这个身体中,活着的不是一个灵魂。在遇到犹豫不决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觉察到仿佛有两个人在争论,一个说要这样做,另一个反对。这是说,在一个人的心理层面上,实际是由许多个不同的心态的人组成的自己;在我们身上应该有许多个不同的“自我”、不同的“灵魂”。如果用“集合”的概念来表示,可以把我们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集合”,在这个集合之下,存在许多的“子集”,每个子集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都在影响着我们的行动。也就是说,假如把我们的人格看着是一个集合的话,这个人格中实际上有许多不同性格的子人格存在。
假如想像中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个老妇人,老态龙钟、驼背、衰弱无力;还有一个是个小女孩,大概五六岁的样子,一身是泥,很可怜很委屈。
这两个人实际上都是她,老太太代表她性格中衰弱、自卑。没有勇气的那个侧面,代表的是她认为自己“没有朝气”,感受到自己“暮气沉沉”。而那个可怜的小孩子则代表她内心中幼稚、胆小、可怜的侧面,像一个浑身是泥土的小女孩,渴望着父母的爱护但是却得不到。
2.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人内部的、决定一个人以一定方式来行动的心理特点。因此,可以说人格是产生人行为的模式。
3.著名的主要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S.Freud)。主要观点是: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气质类型学说,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认为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同组合最终决定了人的本性,尔后此说经古罗马医生盖仑补充,遂正式提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与抑郁质四大气质类型。
人格特质论,主张人格可以通过有限的几个特质加以描述,(1)特质指人的行为上的规律性或广泛的行为上的一致性。特质代表了机能上的个体差异的基本类别。(2)作为描述在功能上有如此广泛差异的描述词,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单元是很有用处的。
奥尔波特(Gordon W Allport)人格特质论,认为人格的组织结构是:动力组织(指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心理物理系统(是“心”“身”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决定倾向(是隐藏于个体内部的一旦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唤起适应行为和体态表现东西)、特征性(或独特)的行为和思想(与其他人不同的东西)。
卡特尔(Raymond B Cattell,-)人格特质论,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
艾森克(Hans Jurgen Eysenck,1916--)人格特质论,认为人格由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精神质—超我机能三个基本的人格维度构成。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之一)将人的自我分成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两类。现实中的自我指现实环境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是指期望中的自我状态。理想中的状态可作为动力目标,促进现实自我的发展。
【小测验】
TA分析自我诊断问卷
以下每个问题的回答有三个答案可供选择,选“是”的记2分;选“不太一定”的记1分;选“不是”的记0分。每道题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
序号 问 题 评分 统计
1 会打断别人的谈话,述说自己的想法吗? CP分
2 对别人要求、批判、严格吗?
3 严守约会时间吗?
4 抱着理想,努力地使它实现吗?
5 重视社会规则、伦理道德吗?
6 强烈地要求别人的责任感吗?
7 小小的差错,也很在意吗?
8 对别人的教育严格吗?
9 要求权利前是否先先尽义务呢?
10 经常说“应该……”、“不可不……”吗?
序号 问 题 评分 统计
11 对别人有强烈的关怀吗? NP分
12 重视义理与人情吗?
13 常常发现别人的长处、优点吗?
14 别人拜托你时,很难说“不”吗?
15 喜欢照顾别人吗?
16 很容易通融、商量吗?
17 对别人的错误能宽容吗?
18 能倾听别人谈话,产生共鸣吗?
19 喜欢做菜、清洁工作、洗衣吗?
20 喜欢参加奉献性的社会公益活动吗?
序号 问 题 评分 统计
21 评估自己的损益采取行动吗? A分
22 很少感性的谈话吗?
23 下决定时是否经过分析、深思熟虑呢?
24 询问正反面的意见,做为参考吗?
25 任何事情都喜欢根据事实做判断吗?
26 谈话多为理性,少为情绪的吗?
27 能很快的决断,而不须烦恼吗?
28 处理或收拾事情,快速而有效率吗?
29 对未来的事是否冷静的预测后才行动?
30 健康不佳时,是否爱惜自己而不勉强的工作?
序号 问 题 评分 统计
31 认为自己任性吗? FC分
32 好奇心很强吗?
33 对娱乐与口欲重视并追求满足吗?
34 想说的事会没有顾虑的说出来吗?
35 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会很难受吗?
36 经常使用“哇!”“嘿!”“不得了!”……等惊叹词吗?
37 以直觉判断事物吗?
38 兴奋的时候,会忘形吗?
39 容易生气吗?
40 容易掉泪吗?
序号 问 题 评分 统计
41 心里想的事,经常无法说出口吗? AC分
42 希望别人喜欢你吗?
43 客气、消极吗?
44 较不坚持己见,经常妥协吗?
45 注意、在乎别人的脸色、言谈吗?
46 难受的时候,都强忍下来吗?
47 照着别人的期待而努力吗?
48 压抑自己的感情吗?
49 觉得不如别人吗?
50 觉得现在不像“真正的自己”“应该有的自己”吗?
自我图
CP NP A FC AC
20 A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B
11
10
9
8
7
6 C
5
4
3
2
1
0
4.PAC人格理论
主要概念与观点有:
◆个体的人格是由三种自我状态构成的,即“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构成,它们并非是角色,而是个体现在存在或曾经存在的真实的心态。(因为在英语中,父母写成Parent、成人写成Adult、儿童写成Child,所以,三种自我状态分别取各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则将此理论简称为PAC理论。)
◆三个独立的不同自我状态,都有其认定的思想与行为内涵,是引发不同行为表现的源由,引导着某种行为的发生,制约着人的沟通内容与方式。
◆“父母自我状态”(P自我)是一个人将过去从父母或长辈那里学到的行为举止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在注重价值观、道德、伦理、文化等标准下以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为倾向的表现部分。这种自我状态的积极方面是做事有原则性,具有一定的道德情操,能够关心爱护别人,具有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等;消极方面是会过分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倾向于惩罚别人,对别人过于庇护,有恩赐和特权观念及表现出偏见、吹毛求疵、不信任的、霸道的、量狭的、苛责的等特点;其中,以权威和优越感为重要标志。
举例来说:在我小的时候,每当我母亲在忙碌时,脸上总会露出皱眉头的表情。我很不喜欢看到她这种表情。因为,我总以为她在生我的气。当时我还想:将来我一定不要这样。但是,当我长大以后,我知道她是因为家务太忙,而不是真正的在生气。可是,后来我不自觉的也会在忙碌时,流露出这种表情。
其中,父母自我状态分为:
控制型父母自我(CP):是一种以控制、批评为倾向的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部分。常想控制别人、批评别人、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是什么,用自己的思考去对待别人;一般以理想、良心、责任感及偏见等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但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及追求理想等肯定的一面。
表现特征:常以“你应该……”、“你必须……”、“你给我听着……”、“不可以……”、“我不能……”、“我一定要……”、“我告诉你多少次……”、“如果我是你……”、“愚笨”、“懒惰”、可爱、“又来了”、“荒唐”、皱眉、紧闭双唇、摇头、令人害怕的眼色、双脚轻轻地敲着、手叉腰、双手在胸前交叉、握拳、啧啧声、叹息等言行出现,而这些言行中具有批评、纠正、处罚、严守传统规范、偏见、吹毛求疵、不信任的、霸道的、量狭的、苛责的等性质。
照顾型父母自我(NP):是一种以保护、呵护或指导为倾向的父母自我状态的表现部分。
表现特征:常以唠唠叨叨的、食古不化、“多吃一点”、“不可以”、“累了吧”、“休息一下”等言行出现,这些言行中具有善解人意、体贴关怀、原谅包容、赏识别人的优点、溺爱等性质。
◆“成人自我状态”(A自我):是一个人以现实的感觉、思考的态度来对事情进行选择、做决定或评估的表现部分。这种自我状态的积极方面是重视思考、做事有责任心、有理智、尊重别人及专注、平衡、镇定、客观的、不带激情的、不会情绪化或批判的,消极方面是过于理性、冷酷无情;其中,以客观和理智的思维为重要标志。
举例来说:当你正在读一本书,看到一些资料,不带情绪地判断适不适用在自己身上,这时你就在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中;工程师设计草图、法官办案、医师诊病,都是成人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这是一种可观察的状态,不带感觉的接收数据,修改数据,并根据这些资料来反应。
表现特征:常以“根据……”、“建议你……”、“我的考虑是……”、“我个人的看法是……”、“为什么”、“何时”、“何处”、“如何”、“我知道”、“客观”、“我觉得”等言行出现,而言行中具有客观、理智的思考来评估和做决定,能适当处理现时的问题的性质。
◆“儿童自我状态”(C自我):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来思考、感觉并表现的部分。具有不成熟的因素,也有深层感受、情感、适应、表达及乐趣的特征。这种自我状态的积极方面是能够与人友好合作,具有灵活性、想象力、创造性和乐观精神;消极的方面是常有自私、纠缠、哭闹、冲动、善变的、依赖的、无耐心的、缺乏责任、容易沉溺于自我欣赏、不能够主动关心别人、喜乐恶劳的情形;其中,以无知和冲动的情感为重要标志。
举例来说:当我们欣赏电影时,会随着剧情的起伏而高兴、悲伤、紧张、害怕。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暗示男朋友要送你。或者与男朋友吵架时,因生气而哭泣或不理人,都是儿童自我状态运作的明显例子。
其中,儿童自我状态分为:
适应型儿童自我(AC):是一种以某种方式适应外界权威以达到存活的目的,渴求别人的赞同,减低焦虑感的表现倾向的儿童自我状态。
如老老实实地听老师上课的情形等。
表现特征:合作、顺从、妥协、有团队精神、压抑、无奈、不满现实、拖延等
自然型儿童自我(FC) :是以年轻、冲动、天真、富于表情等为表现倾向的儿童自我状态。
如当需求满足时,表现欢乐的情绪;当需求未能满足时,表现愤怒的情绪。又如:饿了就吃、累了就睡……等。再如一个老人坐在公园凳子上,兴奋的舐着冰淇淋;或者一个中年妇女兴奋地沿着海滨跳跃。常常发出“哇!真好。”、“真是高兴。”之类的感叹,能哭能笑,充分表达自我感情。
表现特征:常以言行“我希望”、“我要”、“我不管”、“我猜”、“我长大以后”、“大一点”、“好一点”、“我为什么”、“我痛恨”、“我好想”、“要是”、“好棒喔”、“我觉得”、“我不敢”、“但愿”、流眼泪、噘起小嘴、发脾气、声调提高、眼球转动、大笑、目光转下、咬指甲、吃吃笑、坐立不安、勃然大怒、唉声叹息等进行表现,具有天真、热情、好奇的、爱冒险、爽快、多话的、自私、纠缠、哭闹、冲动、善变的、依赖的、无耐心的、喜乐恶劳等性质。
5.表现与作用
◆就一个健康、平衡的人格来说,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须的,不会由于性别而男女各有偏重,也与人们的生理年龄没有任何关系。而且,人的这三种自我心理状态平时是蕴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的,不被人们所察觉。但在一定的交往条件下,总会表现出这些自我心理状态,并往往在交往中会从一种心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心理状态。
◆一个适应良好的人会允许自己依情境之不同而决定呈现不同的自我状态,并且能够维持三者的平衡;但这三者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会成为人们内在不和谐、不一致的原因,会造成个体生活与行为的混乱。
6.自我的污染
指父母自我或儿童自我,或是两者同时侵入成人自我,造成混乱和模糊。(见下图)
7.自我的排除
指个体很少或几乎不用某类自我状态。
“排除”有以下状态:(见下图)
8.应用策略
如果我们学会了调整自我,也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1) 一个假设
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刺激(诱发事件)R引起的,即是R引起了S。
R→S
但我从认知理论与TA理论的结合中悟出,情绪与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在其人格的基础上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即
PAC→B
R ————→ S
其中,R是指刺激(诱发性事件);PAC是个体的人格结构状态;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S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行为及情绪的结果。
也就是说,刺激(R)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S)的间接原因;人们对刺激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而人们的人格状态(PAC)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深层原因。
例如:
按照这个关系,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运用PAC理论时,要把注意力放在搜集当事人的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想法、感受和表现,从而分析出其人格结构。
(2) 内容策略
◆准确把握自己的儿童心态——正确地察觉自己行为与儿童自我状态的关系,对那些诸如毫无省思与冲动地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与强烈态度、感觉陷入迷惑、唉声叹气、抱怨连连、哭泣、勃然大怒、纵欲狂欢、纵情冒险等表现引起注意,了解与认清它的弱点、恐惧,和他表现的方式,能轻易地把“儿童”从“成人”中分离出来。
◆准确把握自己的父母心态——正确地察觉自己行为与父母自我状态的关系,对那些过于严苛、未经思虑的要求、攻击、责备的偏执方式引起注意,了解与认清它的训诫、忠告、不变的态度和表现的方式,能轻易地把“父母”从“成人”中分离出来。
◆准确把握别人的儿童心态——正确地察觉他人行为与儿童自我状态的关系,学会爱护别人的儿童角色,学会对那个儿童说话,轻抚他、保护他,了解它的需要和所背负”不好”的重担是什么?
◆准确把握别人的父母心态——正确地察觉他人行为与父母自我状态的关系,不害怕别人的父母角色,必要时,暂时忽略它(沉默),不说话就不会受伤害。
◆准确把握自己的成人心态——强化自己成人的角色,发展一套属于自己成人的价值系统和沟通技巧,始终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A心态,帮助做决定和有效进行沟通。
◆准确把握别人的成人心态——尊重与学习别人的成人价值系统,发展自己的同理心与包容性特质。
◆准确把握自己或别人的混乱心态——由于有的人的自我状态常是相互“污染”、“排斥”,造成其生活的混乱。因此,当我们自己或别人的反应、感觉或对事物的看法有偏差、曲解或混淆时,要察觉其对目前生活及行为的影响,了解到受污染、排除的状况,并指出何者在污染、排除,是如何污染、排除的,以达重建谐和流畅的自我状态。
(3) 操作策略
在PAC人格理论的架构中,它强调了通过内部调整和外部调整而达到人格的平衡发展。其中,“内部调整”是指当事人把沟通对象的需要作为发出信息的依据,而不受其它因素干扰,力图准确把握自己的三种自我状态进行有效的活动。而“外部调整”是指当事人要极力把沟通对象的自我状态调整到A心态,以便于构成一种A-A型的沟通情形,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活动。由此可知,这两条途径构成了一种“知己知彼,修炼自我”的态势,存在着一种“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问题。以这种逻辑关系为依据,则可进行人格的培养。具体的结构见图1所示。
9.练习
①填空,分析属于那种自我状态:
场景:一辆上班高峰拥挤的公共汽车,车上的人们都厌烦、没好气的挤在一起。突然,一个急刹车,一位中年妇女(乙)踩到了一位衣着光鲜的小姐(甲)的脚。
甲:(还没等乙说话,原先厌烦的脸扭曲的叫道)踩死了!
乙:(原想道歉,一看甲的那张不依不饶的脸,来气)吆喝什么!
甲:你踩我了,你还有理了你!
乙:小姐---怕挤?怕挤去打车呀你!
甲:(手比划着乙)道歉,不道歉我跟你没完。
乙:没完就没完,来呀,谁怕谁呀,铆你个FOKS。
【参考答案】
甲:(还没等乙说话,原先厌烦的脸扭曲的叫道)踩死了!(P心态)
乙:(原想道歉,一看甲的那张不依不饶的脸,来气)吆喝什么!(P心态)
甲:你踩我了,你还有理了你!(P心态)
乙:小姐---怕挤?怕挤去打车呀你!(P心态)
甲:(手比划着乙)道歉,不道歉我跟你没完。(C心态)
乙:没完就没完,来呀,谁怕谁呀,铆你个FOKS。(C心态)
②判断:在以下的对话中,甲乙各处于一种什么自我状态中?
(一)甲方说:“你把这任务完成一下。”乙方却说:“你不见我正忙着吗?找别人干去吧!”
参考答案:PP对PP型。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表现出一种颐指气使的武断。
(二)
甲问“你能把这项任务完成吗?”乙说:“如果没有什么干扰,我想是能够的 。
参考答案:AA对AA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双方都能以理智的态度对待对方。
(三)甲说:“过不到一起干脆离婚。”乙答:“离就离,谁离不开谁呢!”
参考答案:CC对CC型。在这种类型中,甲乙双方都易诉之于感情。
(四)甲作为上级对乙说:“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评。”乙作为下级回答:“真完不成,我甘愿接受批评。”
参考答案:PC对CP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乙双方表现出权威和服从的行为,即甲方以长者自居对待乙方,乙方亦能服服贴贴不以为然。
(五)甲方:“你刚才的表现太让我激动了!”乙方:“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参考答案:CA对AC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表现为小孩子脾气,而另一方则表现为有理智的行为,这在同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
(六)甲方:“在必要的时候,你应当站出来为我说话。”乙方:“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的。”
参考答案:PA对AP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表现为有理智,但又担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为此,甲方经常要求乙方担作P的角色,起到对甲方的监督和防范作用。这在上下级、同事、夫妻之间经常会发生和利用这种类型的相互作用。
(七)甲方:“在人格上我和你是平等的。”乙方:“请你记住:我是你老子,你必须一切都听我的!”
参考答案:PC对AA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对待他,但乙方则以高压方式对待甲方,这在上下级、同事之间经常发生。
(八)甲方:“我不行了,快救救我吧!”乙方:“你所谓的‘不行’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CP对AA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甲方讲理智,而乙方却易感情用事,这种现象也经常发生在不同人之间的交流中。
(九)甲方:“你应该无条件地尊重我!”乙方:“你也应该无条件地尊重我!”
参考答案:PC对PC型。在这种交流类型中,一方采取命令式而另一方不服,也采取同样方式回敬。这种交流方式必然会引起矛盾冲突。这经常表现在上下级、家长和子女之间。
(十)甲方:“我真的很希望你能帮我这个忙。”乙方:“我也正想找你帮这个忙。”
参考答案:CP对CP型。在这种交流型中,甲乙双方都把对方作为权威看待而表现出一种服从的意向,这在同事和朋友之间经常发生。
③分析下例中自我状态间的转换
简小姐在拥塞的马路上开车,她注意着周围汽车的速度,也很小心地看着交通号志,她根据此时此地发生在周围的状况来开车。
忽然一个人驾车从外线道切过来想超车,两辆车子太近了几乎擦撞,简小姐吓了一跳,瞥了照后镜一眼,见后车还有一段距离,赶紧轻踩煞车。她的害怕对眼前的危险是适当的反应,帮助她在电光火石之间避开可能发生的车祸。
待那辆车子逐渐驶远,简小姐颇不以为然地撇着嘴摇头,转头对同伴说“这种驾驶根本就该吊销他的驾照。”
不久她开到公司,看看表发现已错过和老板约好要谈一件要事的时间,她的心往下沉,感到一阵恐慌;因为她小时候上学迟到最怕的就是老师严厉的处罚。
她马上对自己说“等一等,我在怕什么?老板是个讲理的人,她会接受我因塞车而迟到的情形,我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来和她谈。”她整个人放松了,手也放下不再摀着嘴,脸上恢复笑容。
【参考答案】
简小姐在拥塞的马路上开车,她注意着周围汽车的速度,也很小心地看着交通号志,她根据此时此地发生在周围的状况来开车。(成人自我状态)
忽然一个人驾车从外线道切过来想超车,两辆车子太近了几乎擦撞,简小姐吓了一跳,瞥了照后镜一眼,见后车还有一段距离,赶紧轻踩煞车。她的害怕对眼前的危险是适当的反应,帮助她在电光火石之间避开可能发生的车祸。(成人自我状态)
待那辆车子逐渐驶远,简小姐颇不以为然地撇着嘴摇头,转头对同伴说“这种驾驶根本就该吊销他的驾照。”(父母自我状态)
不久她开到公司,看看表发现已错过和老板约好要谈一件要事的时间,她的心往下沉,感到一阵恐慌;因为她小时候上学迟到最怕的就是老师严厉的处罚。(儿童自我状态)
她马上对自己说“等一等,我在怕什么?老板是个讲理的人,她会接受我因塞车而迟到的情形,我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来和她谈。”她整个人放松了,手也放下不再摀着嘴,脸上恢复笑容。(成人自我状态)
④对《露丝的自传》中主人翁的人格进行PAC分析(尤其注重“污染”与“排除”的分析)
《露丝的自传》
我近来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在为别人活着。我一直是付出的女强人,直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付出了。我为我的丈夫约翰付出。我一直是他所希望的“好妻子”和“好母亲”。我知道我需要约翰,我担心如果我改变太多他可能会离开我。我付出了一切,以便孩子们正常地长大。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我还是常常担心自己做得不够。
看待自己的生活时,必须承认我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我不喜欢现在的我,而且肯定不为自己的体形骄傲。我的体重超标很多,尽管很想减肥,但怎么也成功不了。我总是喜欢吃,并总是吃得太多。在我是个孩子时,我的家人责备我,但他们越是要我停止,我吃得越多,有时还会吃出病来。我下决心开始锻炼并坚持节食,但还没有找到把计划支持到底的方法。
我所盼望的事情之一是成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认为这会使我的生活更有意义。现在我常常担心,当孩子们离开家里只剩下我和约翰后我会变成什么样。我知道至少应该从家里走出来,在我所希望的那所私立小学中得到代理教师的工作(学校已同意了),然而我对那个计划的实现也一直在拖延。
让我感到担心的一件大事是越来越常感到的恐慌的感觉。我不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糟的感觉。通常在白天里,当我努力在学校学习时,感到晕眩,几乎要晕倒,呼吸困难。有时我坐在教室里感到浑身发热,然后大量出汗,这让我感到很尴尬。有时我的手开始;颤抖,我很担心别人会注意到我,认为我很奇怪。有时坐在教室里,甚至在购物时,我的心跳得非常快,以至于我担心会死于心肌梗塞。有时我半夜醒来,心脏跳得很快,浑身冷汗,有时还发抖。我感到非常可怕,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些感觉让我很害怕,在没有任何准备时它们就会降临到我身上。这让我感到,如果不对自己给以更好的控制,我会疯了。我知道我担心死——对我的死,很担心。也许我仍然害怕进地狱。在我是个孩子时,害怕火和硫磺是做事情的动机。9年以前我脱离了强大的正教教会,因为我认为那不适合我。几年前在社区学院上的哲学课使我开始思考宗教对我的价值。那是真理,我怎么能怀疑?于是,在我30岁时,我离开了一直生活在其中的正统宗教。我现在进入了一个不那么教条的教堂。但我感到很内疚,因为没有按父母将我带大的那种宗教去生活。他们没有正式与我脱离关系,但在许多方面我想他们已经这样了。我知道只要我离开了对于他们非常重要的宗教,就不会得到他们的认可。但我越来越发现难以与自己不相信的东西共存。我的最大问题是感到失落和困惑,渴望生活中有某种靠山。我知道我不相信什么,但我不知用什么来代替那些我所依靠的东西。我有时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抛弃了那些东西,因为我经常在头脑中听见我父母的声音。
在大学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心理咨询导论,使我的眼界开阔了许多。在讲课时请来了一位有临床心理学家,他介绍了心理咨询对心理障碍并不严重的人的价值。我开始考虑也许我能从咨询中得到收获。在那以前我一直以为只有精神病人才需要心理医生。我看到,我可以对自己认真隐藏起来的许多事情进行工作。虽然我认为已经决定去寻求心理治疗,心里仍然感到很害怕,不断在询问自己,如果:发现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怎么办?如果在我内心没有发现任何东西怎么办?如果在我变得好一些的过程中丢失了约翰怎么办?我多么需要这些重要的答案。在我的一生中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清楚的答案。然而9年以前,我开始成为一个询问者,就丢掉了这些清晰的答案。如果我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里面出来太多的东西,以致搞得我比现在的问题更多,怎么办呢?
我从治疗中最希望得到的是,治疗师告诉我应该做什么,并促使我去做,使我在不太晚以前能够开始生活。问题是我想,我可以满足于现有的舒适生活,尽管很多事情让我烦恼。是的,生活枯燥无味,但我也不需要做任何决定。然而我现在的生活又并不舒适。但是我又非常害怕做新的决定。我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样就会毁灭不只是我的一生,而且还有约翰的一生和孩子们的未来。我认为我有责任保持这个婚姻。我想我是被困住了,找不到出路。我父亲如果发现我将寻求心理治疗作为最后一根稻草,他会说我是愚蠢的——生活中所有的答案都在圣经里。有时我想是否应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上帝让他来处理。我多么希望他来处理!我不知道前面有什么。我害怕,同时也很激动。
【参考答案】
从分析的操作思路上说,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她有哪些突出的独立的或关联的想法、感受和表现?
第二,这些想法、感受和表现具有什么特征?
第三,这些想法、感受和表现的特征对应了什么人格自我状态?
第四,归纳她的核心人格特点
第五,发展人格的对策与措施
分析重点:
总体来说,露丝正在体验一种自我的不同方面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来源于她的一部分希望改变,而另一部分则希望保持在她的一生中曾经是必须的并且帮助她维持心理稳定的旧的方式。但由于其人格发展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混淆,从而导致她不能从行为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自我的混淆主要体现在:
◆儿童自我状态的倾向:(以无知和冲动的情感为主要特征)
体现该人格特征的代表性的想法、感受和表现有:①“越来越常感到的恐慌的感觉”——表现出神经症状。②害怕被抛弃。③有计划无行动。④“渴望生活中有某种靠山。”⑤“我经常在头脑中听见我父母的声音。”⑥不但害怕冲动的行为,也害怕独立的行为。⑦“我知道我不相信什么”——信念的缺失。⑧“感到失落和困惑。”⑨饮食和体重的症状令她担忧。等等。
◆父母侵入成人的人格:(以偏见为主要特征)
体现该人格特征的代表性的想法、感受和表现有:①她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是基于对权威的服从,而不是基于个人与现实的选择。②认为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别人。③认为人的体重是人的重要价值体现。④“我的一生中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清楚的答案”——强烈的占有欲与控制欲。⑤“因为我爱我的孩子,我必须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等信念。
◆儿童侵入成人的人格:(发幻想为主要特征)
体现该人格特征的代表性的想法、感受和表现有:①不断要求治疗师对她的生活负责,幻想心理医生将会告诉她应该怎样生活并代替她父亲和她少年时代信仰的上帝。②用取代母亲(通过照顾弟妹)来赢得父亲赞许,这是她与父亲结合的幻想。③幻想自己的体型改善能对他人有性吸引力。
发展人格的对策与措施可参照“应用PAC策略”的几大方面进行。
⑤对《灰姑娘》中女主人翁的人格进行PAC分析
灰姑娘
从前,有一个富人的妻子得了重病,在临终前,她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叫到身边说:“乖女儿,妈去了以后会在九泉之下守护你、保佑你的。”说完她就闭上眼睛死了。
她被葬在了花园里,小姑娘是一个虔诚而又善良的女孩,她每天都到她母亲的坟前去哭泣。冬天来了,大雪为她母亲的坟盖上了白色的毛毯。春风吹来,太阳又卸去了坟上的银装素裹。冬去春来,人过境迁,他爸爸又娶了另外一个妻子。
新妻子带着她以前生的两个女儿一起来安家了。她们外表很美丽,但是内心却非常丑陋邪恶。她们到来之时,也就是这个可怜的小姑娘身受苦难之始。她们说:“要这样一个没用的饭桶在厅堂里干什么?谁想吃上面包,谁就得自己去挣得,滚到厨房里做厨房女佣去吧!”说完又脱去她漂亮的衣裳,给她换上灰色的旧外套,恶作剧似地嘲笑她,把她赶到厨房里去了。她被迫去干艰苦的活儿。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担水、生火、做饭、洗衣,而且还要忍受她们姐妹对她的漠视和折磨。到了晚上,她累得筋疲力尽时,连睡觉的床铺也没有,不得不睡在炉灶旁边的灰烬中,这一来她身上都沾满了灰烬,又脏,又难看,由于这个原因她们就叫她灰姑娘。
有一次,父亲要到集市去,他问妻子的两个女儿,要他给她们带什么回来。第一个说:“我要漂亮的衣裳。”第二个叫道:“我要珍珠和钻石。”他又对自己的女儿说:“孩子,你想要什么?”灰姑娘说:“亲爱的爸爸,就把你回家路上碰着你帽子的第一根树枝折给我吧。”父亲回来时,他为前两个女儿带回了她们想要的漂亮衣服和珍珠钻石。在路上,他穿过一片浓密的矮树林时,有一根榛树枝条碰着了他,几乎把他的帽子都要扫下来了,所以他把这根树枝折下来带上了。回到家里时,他把树枝给了他女儿,她拿着树枝来到母亲的坟前,将它栽到了坟边。她每天都要到坟边哭三次,每次伤心地哭泣时,泪水就会不断地滴落在树枝上,浇灌着它,使树枝很快长成了一棵漂亮的大树。不久,有一只小鸟来树上筑巢,她与小鸟交谈起来。后来她想要什么,小鸟都会给她带来。
国王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选择未婚妻,准备举办一个为期三天的盛大宴会,邀请了不少年青漂亮的姑娘来参加。王子打算从这些参加舞会的姑娘中选一个作自己的新娘。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也被邀请去参加。她们把她叫来说道:“现在来为我们梳好头发,擦亮鞋子,系好腰带,我们要去参加国王举办的舞会。”她按她们的要求给她们收拾打扮完毕后,禁不住哭了起来,因为她自己也想去参加舞会。她苦苦哀求她的继母让她去,可继母说道:“哎哟!灰姑娘,你也想去?你穿什么去呀!你连礼服也没有,甚至连舞也不会跳,你想去参加什么舞会啊?”灰姑娘不停地哀求着,为了摆脱她的纠缠,继母最后说道:“我把这一满盆碗豆倒进灰堆里去,如果你在两小时内把它们都拣出来了,你就可以去参加宴会。”说完,她将一盆碗豆倒进灰烬里,扬长而去。灰姑娘没办法,只好跑出后门来到花园里喊道:
“掠过天空的鸽子和斑鸠,
飞来吧!飞到这里来吧!
快乐的鸟雀朋友们,
飞来吧!快快飞到这里来吧!
大伙快来帮我忙,
快快拣出灰中的碗豆来吧!”
先飞来的是从厨房窗子进来的两只白鸽,跟着飞来的是两只斑鸠,接着天空中所有的小鸟都叽叽喳喳地拍动着翅膀,飞到了灰堆上。小白鸽低下头开始在灰堆里拣起来,一颗一颗地拣,不停地拣!其它的鸟儿也开始拣,一颗一颗地拣,不停地拣!它们把所有的好豆子都从灰里拣出来放到了一个盘子里面,只用一个小时就拣完了。她向它们道谢后,鸟雀从窗子里飞走开了。她怀着兴奋的心情,端着盘子去找继母,以为自己可以去参加舞宴了。但她却说道:“不行,不行!你这个邋遢女孩,你没有礼服,不会跳舞,你不能去。”灰姑娘又苦苦地哀求她让她去。继母这次说道:“如果你能在一个小时之内把这样的两盘碗豆从灰堆里拣出来,你就可以去了。”她满以为这次可以摆脱灰姑娘了,说完将两盘碗豆倒进了灰堆里,还搅和了一会,然后得意洋洋地走了。但小姑娘又跑到屋后的花园里和前次一样地喊道:
“掠过天空的鸽子和斑鸠,
飞来吧!飞到这里来吧!
快乐的鸟雀朋友们,
飞来吧!快快飞到这里来吧!
大伙快来帮我忙,
快快拣出灰中的碗豆来吧!”
先飞来的是从厨房窗子进来的两只白鸽,跟着飞来的是两只斑鸠,接着天空中所有的小鸟都叽叽喳喳地拍动着翅膀,飞到了灰堆上。小白鸽低下头开始在灰堆里拣起来,一颗一颗地拣,不停地拣!其它的鸟儿也开始拣,一颗一颗地拣,不停地拣!它们把所有的好豆子都从灰里拣出来放到了盘子里面,这次只用半个小时就拣完了。鸟雀们飞去之后,灰姑娘端着盘子去找继母,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以为自己可以去参加舞会了。但继母却说道:“算了!你别再白费劲了,你是不能去的。你没有礼服,不会跳舞,你只会给我们丢脸。”说完他们夫妻与她自己的两个女儿出发参加宴会去了。
现在,家里的人都走了,只留下灰姑娘孤伶伶地一个人悲伤地坐在榛树下哭泣:
“榛树啊!请你帮帮我,
请你摇一摇,
为我抖落金银礼服一整套。”
她的朋友小鸟从树上飞出来,为她带了一套金银制成的礼服和一双光亮的丝制舞鞋。收拾打扮、穿上礼服之后,灰姑娘在她两个姐妹之后来到了舞厅。穿上豪华的礼服之后,她看起来是如此高雅、漂亮、美丽动人极了。她们都认不出她,以为她一定是一位陌生的公主,根本就没有想到她就是灰姑娘,她们以为灰姑娘仍老老实实地待在家中的灰堆里呢。
王子看到她,很快向她走来,伸出手挽着她,请她跳起舞来。他再也不和其他姑娘跳舞了,他的手始终不肯放开她。每当有人来请她跳舞时,王子总是说:“这位女士在与我跳舞。”他们一起跳到很晚,她才想起要回家去了。王子想知道这位美丽的姑娘到底住在哪里,所以说道:“我送你回家去吧。”灰姑娘表面上同意了,但却趁他不注意时,悄悄地溜走,拔腿向家里跑去。王子在后面紧追不舍,她只好跳进鸽子房并把门关上。王子等在外面不肯离去,一直到她父亲回家时,王子才上前告诉他,说那位他在舞会上遇到的不知道姓名的姑娘藏进了这间鸽子房。当他们砸开鸽子房门时,里面却已空无一人,他只好失望地回宫去了。父母进屋子时,灰姑娘已经身穿邋遢的衣服躺在灰堆边上了,就像她一直躺在那儿似地,昏暗的小油灯在烟囱柱上的墙洞里摇晃着。实际上,灰姑娘刚才很快穿过鸽子房来到榛树前脱下了漂亮的礼服,将它们放回树上,让小鸟把它们带走,自己则回到屋里坐到了灰堆上,穿上了她那灰色的外套。
第二天,当舞会又要开始时,她的爸爸、继母和两个姐妹都去了。灰姑娘来到树下说:
“榛树啊!请你帮帮我,
请你摇一摇,
为我抖落金银礼服一整套。”
那只小鸟来了,它带来了一套比她前一天穿的那套更加漂亮的礼服。当她来到舞会大厅时,她的美丽使所有的人惊讶不已。一直在等待她到来的王子立即上前挽着她的手,请她跳起舞来。每当有人要请她跳舞时,他总是和前一天一样说:“这位女士在与我跳舞。”到了半夜她要回家去的时候,王子也和前一天一样跟着她,以为这样可以看到她进了哪一幢房子。但她还是甩掉了他,并立即跳进了她父亲房子后面的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很漂亮的大梨树,树上结满了成熟的梨。灰姑娘不知道自己该藏在什么地方,只好爬到了树上。王子没有看到她,他不知道她去了哪儿,只好又一直等到她父亲回来,才走上前对他说:“那个与我跳舞的不知姓名的姑娘溜走了,我认为她肯定是跳上梨树去了。”父亲暗想:“难道是灰姑娘吗?”于是,他要人去拿来一柄斧子,把树砍倒了一看,树上根本没有人。当父亲和继母到厨房来看时,灰姑娘和平时一样正躺在灰烬里。原来她跳上梨树后,又从树的另一边溜下来,脱下漂亮的礼服,让榛树上的小鸟带了回去,然后又穿上了她自己的灰色小外套。
第三天,当她父亲、继母和两个姐妹走了以后,她又来到花园里说道:
“榛树啊!请你帮帮我,
请你摇一摇,
为我抖落金银礼服一整套。”
她善良的朋友又带来了一套比第二天那套更加漂亮的礼服和一双纯金编制的舞鞋。当她赶到舞会现场时,大家都被她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给惊呆了。王子只与她一个人跳舞,每当有其他人请她跳舞时,他总是说:“这位女士是我的舞伴。”当午夜快要来临时,她要回家了,王子又要送她回去,并暗暗说道:“这次我可不能让她跑掉了。”然而,灰姑娘还是设法从他身边溜走了。由于走得过于匆忙,她竟把左脚的金舞鞋失落在楼梯上了。
王子将舞鞋拾起,第二天来到他的国王父亲面前说:“我要娶正好能穿上这只金舞鞋的姑娘作我的妻子。”灰姑娘的两个姐妹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因为她们都有一双很漂亮的脚,她们认为自己穿上那只舞鞋是毫无疑问的。姐姐由她妈妈陪着先到房子里去试穿那只舞鞋,可她的大脚趾却穿不进去,那只鞋对她来说太小了。于是她妈妈拿给她一把刀说:“没关系,把大脚趾切掉!只要你当上了王后,还在乎这脚趾头干嘛,你想到哪儿去根本就不需要用脚了。”大女儿听了,觉得有道理,这傻姑娘忍着痛苦切掉了自己的大脚趾,勉强穿在脚上来到王子面。王子看她穿好了鞋子,就把她当成了新娘,与她并排骑在马上,把她带走了。
但在他们出门回王宫的路上,经过后花园灰姑娘栽的那棵榛树时,停在树枝上的一只小鸽子唱道:
“再回去!再回去!
快看那只鞋!
鞋太小,不是为她做的!
王子!王子!
再找你的新娘吧,
坐在你身边的不是你的新娘!”
王子听见后,下马盯着她的脚看,发现鲜血正从鞋子里流出来,他知道自己被欺骗了,马上掉转马头,把假新娘带回她的家里说道:“这不是真新娘,让另一个妹妹来试试这只鞋子吧。”于是妹妹试着把鞋穿在脚上,脚前面进去了,可脚后跟太大了,就是穿不进去。她妈妈让她削去脚后跟穿进去,然后拉着她来到王子面前。王子看她穿好了鞋子,就把她当做新娘扶上马,并肩坐在一起离去了。
但当他们经过榛树时,小鸽子仍栖息在树枝头上,它唱道:
“再回去!再回去!
快看那只鞋!
鞋太小,不是为她做的!
王子!王子!
再找你的新娘吧,
坐在你身边的不是你的新娘!”
王子低头一看,发现血正从舞鞋里流出来,连她的白色长袜也浸红了,他拨转马头,同样把她送了回去,对她的父亲说:”这不是真新娘,你还有女儿吗?“父亲回答说:“没有了,只有我前妻生的一个叫灰姑娘的小邋遢女儿,她不可能是新娘的。”然而,王子一定要他把她带来试一试。灰姑娘先把脸和手洗干净,然后走进来很有教养地向王子屈膝行礼。王子把舞鞋拿给她穿,鞋子穿在她脚上就像是专门为她做的一样。他走上前仔细看清楚她的脸后,认出了她,马上兴奋的说道:“这才是我真正的新娘。”继母和她的两个姐妹大吃一惊,当王子把灰姑娘扶上马时,她们气得脸都发白了,眼睁睁地看着王子把她带走了。他们来到榛树边时,小白鸽唱道:
“回家吧!回家吧!
快看那只鞋!
王妃!这是为你做的鞋!
王子!王子!
快带新娘回家去,
坐在你身边的才是真正的新娘”
鸽子唱完之后,飞上前来,停在了灰姑娘的右肩上。他们一起向王宫走去。
【参考答案】
没有漂亮衣裳,整天洗衣、生火、做饭,忍受着姐妹对她的漠视和折磨,身上粘满了灰烬,又脏,又难看的灰姑娘,终于在小白鸽、小鸟以及榛树的帮助下,找到了英俊的王子,穿上了水晶鞋。远离了带给她痛苦、折磨与伤害的继母和姐妹,灰姑娘从此不再是一个邋遢姑娘,变成了美丽的王后,与王子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局是如此的完美,令人向往,曾经打动了多少女人的心,又给了多少平凡的女人以希望!
然而,结局真的会如此完美,命运真的会如此安排吗?灰姑娘与英俊的王子真的能够相亲相爱、幸福美满直到永远吗?
当灰姑娘变成王后,她又将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她与王子的婚姻会幸福吗?或许灰姑娘步入王宫不仅仅只是童话的结束,而更是一个新的开始……
从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角度来剖析灰姑娘的童年及对其人格的影响。
灰姑娘的童年
“从前,有一个富人的妻子得了重病……”小女孩儿时的生活一定非常幸福、快乐。
母亲的离开,完全改变了这个虔诚而又善良的女孩的生活,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严重的打击。从此,小女孩每天都到母亲的坟前哭泣。
“乖女儿,妈去了以后会在九泉之下守护你、保佑你的。”这是母亲留给小女孩的最后一句话,从此,母亲的形象将转化为一种幻想与奢望。灰姑娘向父亲要“一根树枝”作为礼物,之后栽种在母亲坟前,长成了一棵大树。她在向大树求助的时候,会获得魔力般的力量,魅力十足。母亲的离开唤醒了灰姑娘潜意识里的阿尼姆斯,即故事中的大树:稳定、可依赖、沉静、执著……
爸爸的新妻子和她的两个女儿的出现,使得小女孩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被赶到厨房里,干艰苦的活儿,担水、洗衣、做饭,同时还要忍受她们对自己的漠视和折磨。”“她身上都粘满了灰烬,又脏,又难看”从此,变成了灰姑娘。
母亲的突然离开,继母和姐妹的刻薄、漠视与折磨逐渐塑造了灰姑娘的顺从型儿童(AC)的自我状态。她觉得自己孤单无助、无能为力,所以只能过着悲惨的生活,并期待自己心中阿尼姆斯(一个树枝最后长成了一棵大树)的出现,等待他的救赎。
她向外界求助:先是自己的继母——“哭着哀求继母让她参加舞会”“完成继母的无理的要求——在两个小时内把一满盆的豌豆从灰堆里拣出来”她觉得这样,就可以去参加舞会;在完成任务却仍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时,她便“孤零零的一个人悲伤地坐在榛树下哭泣”,回到了大树(阿尼姆斯)的面前,乞求他的帮助。其中可以反应出灰姑娘对继母的完全顺从,以及自身的无力感。
顺从、无力感的人格特征(AC)还表现在当王子去寻找水晶鞋的主人时,她并不敢出来试穿,来证实自己就是那个鞋子的主人。
顺从型儿童(AC)为主要的人格特征,势必会影响灰姑娘以后的生活。
当灰姑娘遇到了不同的王子
不同人格类型的王子,会与灰姑娘形成不同的沟通类型,也将谱写不同的婚姻生活。灰姑娘的婚后生活是否幸福,先让我们来设想一下他遇到的王子吧!以下以彼此具体的对话来阐述其沟通模式注4:
AC-CP:
王子:“那种不端庄的行为令人羞耻!这完全不是王后该有的样子!你怎么能让自己这么出丑?你难道永远也长不大吗?”
王后:“对不起,王子。”
AC—NP:
王子:“你需要我时,我就会在你身边。我爱你,全心全意地爱你,我一直都会爱着你!”
王后:“亲爱的王子,我是你的王后!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AC—AC:
王后:“王子,你可以带我参加这次宴会吗?”
王子:“我也不知道啊,问一问父王吧!”
AC—FC:
王后:“王子,今天下午你可以陪我吗?”
王子:“我还要玩……呢!”
从以上的沟通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灰姑娘遇到了NP人格类型的王子,她才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才可以享受王子给予自己的爱。只有和自己的阿尼姆斯特点相符合的男人爱上了自己,两个人组成了家庭,就像把自己潜意识里的阿尼姆斯和阿尼玛整合到自己的意识中来,形成完整的人格一样,灰姑娘便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童话中的那棵大树——稳重、沉静、可依靠、执著,这就是灰姑娘心中的阿尼姆斯。
负性的心理地位
在故事中,灰姑娘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榛树下哭泣:“榛树啊,请你帮帮我,请你摇一摇……”就是“我不好,你好”的思考模式,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寻求别人的帮助。继母没有让自己参加王子的舞会,一方面灰姑娘会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优雅,另一方面也会对继母产生一种愤怒与厌恶,这便是“我不好,你也不好”的思考模式,自己处于一种自卑、无奈、愤怒与委屈的状态下。
心理游戏
别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放下饵,会上钩的情况通常和自己的脚本有关,灰姑娘的心理位置常处于一种“我不好,你也不好”(自我防卫心很强)或者“我不好,你好“(自卑、退缩心很强),只要别人对她有批评或者限制,她就会马上上钩,跳入到心理游戏的陷阱。
如果王子表现出对灰姑娘的批评、指责,灰姑娘马上就上钩,表现出自己的退缩、无助与恐惧(反应)。灰姑娘原本想要的是加倍的安抚,但表现出的却只能是自己的顺从与无奈。而同时,忍让与退缩强化了王子的行为,从而使得王子的指责与批判更为频繁,即会转化到更多的事情上,最后造成了灰姑娘的混乱,结果灰姑娘觉得沮丧、无助,王子觉得气愤。
在每次冲突之后,只有王子不断的给予灰姑娘以安抚与承诺“你在我心中是最重要的,你是我的全部”,才能减轻灰姑娘的无助与恐惧。如果这样的心理游戏重复上演,最终可能会使王子筋疲力尽,无法忍耐,从而放弃了对灰姑娘的安抚与承诺,甚至离开。
脚本的机转
灰姑娘的脚本里,她觉得自己孤单、无助、卑微、缺少关爱,所以在和王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会经常去兑现或验证自己的这个脚本,最后证明自己的生活的确如此。依据TA理论,灰姑娘已经为自己的人生写好了脚本,然后,按照这样的脚本,配合她的内容,一步一步的生活,直到终结。
那么,是不是灰姑娘只能有这样的一个悲惨的结果呢?自然不是,如果我们可以为她续写生命的话,她依然能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TA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基础信念是强调人的自主性,人是有能力为自己的感觉与想法负责的,强调这些感觉和想法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别人所造成的后果。因此,灰姑娘完全可以由“再决定”来改写自己原始的脚本。
如果灰姑娘把母亲的离开看成是生命的必然,把母亲的爱作为生活的动力;解除“我很孤单,无助,没人爱我”的经验,用自己“成人”的自我重新去评估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是否真的毫无疑义?——是自己成长的契机;重新体验父亲的爱与关注——自己的生命中还是有爱的;重新去体验舞会上自己的高雅与漂亮——自己的生命还是有价值的…… 当灰姑娘觉察到自己需要改变,或有能力改变时,能够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不依附于王子的爱情,而是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当灰姑娘能够去疼惜曾经受过伤害的内心中的小孩,抛弃掉限制自己的很多决定,并以自己愿意的方式来改变,那么,灰姑娘以后的生活将是幸福快乐的,整个童话也将有一个真正的完美结局。 ⑥欣赏:应用PAC技术进行咨询的片断(注意咨询师的成人表现风格) 片断一: 咨询师: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你和你丈夫的关系。 当事人:我对他很好,给他做饭。洗衣服,使他高兴,总之我尽到了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他呢?他总是不耐烦,甚至不理我,一点反应都没有,真是伤透了我的心。 咨询师:你是说你丈夫必须爱你,象你爱他一样爱你? 当事人:对,他必须,也应该这样做! 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要求必须这样做呢? 当事人:因为他是我丈夫,我应该得到回报。 咨询师:为什么因为他是你丈夫,他就必须爱你? 当事人:这……你好象在为他辩护,难到他那样对我就有理吗? 咨询师:这不是为谁辩护,也不是有理没理的问题.你可以希望他爱你,实际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希望;但是你无法要求他必须爱你,因为这太难做到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看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因为你有了这种必须的要求,而它又难以实现,所以你才会象现在这样。 当事人:是的,如果我没有这种要求,我也许不会象观在这样。 咨询师:我们再假设一种情境:有一个男人爱上了你,对你非常好,但你却不爱他一一这非常有可能发生,对不对? 当事人:是的.实际上我在上大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咨询师:你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也象他对你那样? 当事人:没有,我最终离开了他。 咨询师;为什么呢? 当事人:因为……因为没有什么理由要求我必须爱他,我也做不到这一点。 咨询师:你看,这件事和你目前与你丈夫的问题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无法做到别人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就无权要求别人必须为自己做到什么。 当事人:……很有道理。但是,我还是难以放弃原来的想法。 咨询师:那是因为你头脑中有一个“灵魂”强烈地要求你不能放弃原来的想法,只有当你充分认识了这个“灵魂”,并去协调它,你才会“想得通”。 当事人:这个“灵魂”是什么呢? 咨询师:有一个“TA理论”……。 ……。 片断二: 马莎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23岁的女性,她陈述说,她来寻求帮助是因为她时常自我惩罚,有强迫意向,害怕男性,没有生活目标,与父母相处中有负罪感。 会谈如下: 咨 客:是这样的,我大学毕业大概有一年半时间了。我一直感觉到自己有些方面出了问题。我看来倾向于自己给自己惩罚。我容易遭遇意外。我时常重重击打自己,或是从楼梯上跌下来,或者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我与父亲的关系给我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一直不知道要怎样做,应该怎样与父母相处。 咨询师:你和他们住在一起吗? 咨 客:不,没有。我3月份就搬出来了。 咨询师:你父亲做什么工作? 咨 客:他是一家报纸的编辑。 咨询师:你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吗? 咨 客:是的。 咨询师:其他孩子呢? 咨 客:对了,我有两个弟弟。一个20岁,另一个16岁,我23岁。16岁的弟弟有小儿麻痹,另一个有心脏肥大。我们从来钱都不多,但我们总是感到生活中的爱和安全是有价值的。第一件困扰我的事情是,在我16岁时,我父亲开始酗酒。对我来说,他一贯是个可信赖的人,他说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因此我就搬出来了,而在我搬出来之前,我一直怀疑自己对家庭有什么地方没有尽到责任。因为如果他们要求我做某件事,如果我没有做,我就会对此有负罪感。 咨询师:他们要求你做什么样的事? 咨 客:是这样,他们觉得一个没有结婚的女孩搬出去是很不合适的。还有,我发现如果真话是不愉快的,那么说谎比说真话要容易些。我主要是害怕男人,害怕跟某个男人处成一种引向婚姻的良好关系。我父母对跟我一块出去的人从来没有好脸色。我想过这事,我怀疑我是否在下意识地故意去找一个他们并不赞同的人。 咨询师:你现在跟什么人保持关系吗? 咨 客:是的,有两个人。 咨询师:你跟他们俩都是认真的吗? 咨 客:我真的不知道。其中一个对我倒有几分认真,但他认为我有某种问题,我必须把问题弄清楚。我还有很多时候相当混乱,我不想这样。 咨询师:你在性方面愉快吗? 咨 客:不是特别愉快。我想——试着分析我自己,找出我混乱的原因,我想我是害怕失去。 咨询师:害怕他们会不爱你? 咨 客:是的。我一直和他保持关系的这个人——事实上是他们两个——说我对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判断。 咨询师:你在什么地方工作? 咨 客:我为一家广告代理处撰写广告。我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什么,但在我读大学时,我从来拿不定主意主修什么课。我有4门或是5门主修课。在选择学校的问题上我很冲动。 咨询师:你最后选择了什么? 咨 客:我进了伊利诺斯州立大学。 咨询师:你最后主修什么? 咨 客:我主修——那是一门双重主修课:广告和英语。 咨询师:你在学校成绩好吗? 咨 客:是的,我是优秀学生荣誉会的会员。我是以优等生毕业的。 咨询师:你没有困难——即使你有拿不定主意的麻烦——你对学业本身并没有困难。 咨 客:不是的,我学习很努力。我的家庭总是强调我在学校不会很出色,所以我必须努力学习。我那时总是努力学习。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想定了做什么事情,我就会真的去做。在与人相处上,我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结果,我几乎总是同时和几个人一块外出,也许是因为害怕被一个人拒绝。还有,比其它任何事情都更让我心烦的是,我认为我有写小说的能力。但我看来没有能力磨练自己。就热心写作来说,我本来有很多时间可以好好利用,而我却让它流逝了,让它流逝了,然后一周有几个夜晚外出——我知道这对我毫无帮助。当我问自己为何这样做时,我不知道。 咨询师:你是害怕写不出很好的作品吗? 咨 客:我有这种基本的恐惧。 咨询师:你认为这种恐惧有现实意义吗? 咨 客:我也思考过这类问题,觉得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总有这种感觉而无法摆脱。 咨询师:是,我相信大概是这样的。 咨 客:但我不知道我在恐惧中找什么。 咨询师:你似乎在寻找安全。 咨 客:我为什么要寻找安全呢? 咨询师:你提出这个问题很有思考价值。 咨 客:怎么说? 咨询师:这么说吧,比方说,现在在我面前有许多人,他们当中有大人也有年龄很小的孩子。这些人不断地在我面前大声喧哗,为了制止这种状态,我便大声说道:“请注意,如果你们哪位再大声喧哗,我就从口袋里拿出一只老虎来咬掉他的鼻子。”请问:你认为这群人当中有人因此而恐惧吗? 咨 客:年龄小的孩子可能会恐惧。 咨询师:为什么呢? 咨 客:……,你言下之意是说我像个小孩?! 咨询师:我是说一种儿童心态。 咨 客:儿童心态?……你是说我身上有儿童心态的表现? 咨询师:对!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儿童心态的表现。 咨 客:这是什么一回事? 咨询师: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 片断三: 当事人A,男,25岁。某大学三年级研究生。主诉一个月从来经常失眠、无食欲。常感到浑身无力,对任何活动和事物都不感兴趣,活动水平明显下降;同时情绪低落,忧郁烦闷,提不起精神。总感到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故认为自己活着很累,产生自杀观念。原来一个多月以前、当事人的女友因某种原因中断与自己长达两年的恋爱关系.患者本来正准备毕业后就结婚、但没想到临近毕业却出了这样的事,并为此情绪低落。本以为自己能很快解脱出来,但没想到越陷越深,终于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以至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毕业论文工作。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目前的处境,每一个与你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象你观在的感受。但是,你好象比别人陷得更深些,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当事人:是的,我想我在这方面的确不同于别人,也许和我的幼年经历有关。我读过一些弗洛伊德的书,我想我的这种状态是我幼年恋母情结的结果。 咨询师:这是精神分忻理论中的一些问题,也许我们会在其他时间里讨论这些问题。但是现在,我关心的是一些可以见到的事实,以及你切身感受。比如,你很爱她(患者的女友)是吗? 当事人:是的,两年来我一宣很爱她,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否则我也不会象现在这样。 咨询师:他也很爱你吗? 当事人:……怎么说呢,虽然我们保持了两年的恋爱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象我理想中的那样好。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不是她并不象你爱她—样爱你? 当事人:是的,实际上我们经常吵架.这两年我们处得并不愉快。我一直担心会出现今天这样的事。 咨询师:那么这件事还有挽回的余地吗? 当事人:不可能了.她与另外一个人好了,而我则远不如那个人…… 咨询师:那么两年以前呢?我是说你认识她以前,你是否也是现在这个样子? 当事人:(思考一会)我想不是的。那时我很自信,生活也很充实,各个方面都很好,总之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咨询师:即然你在认识她之前过得很好,而和她在一起却又不能愉快相处,那么为什么现在离开她你却认为生活没意思了呢? 当事人;这…… 咨询师:在认识她以前,你还和其他女孩来往吗? 当事人:是的,实际上那时有很多女孩都追过我。 咨询师:那么为什么现在离开她,就不能再和她们好好相处呢? 当事人:我能力不如从前了,精力也不如以前旺盛,做任何事都没信心,怕做不好,所兴就不去做,这样也很难再和别人象以前那样相处。 咨询师:你这样想是因为你目前还没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你一旦能从中解脱,也许你犹不会象观在这样看问题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结束了这段你并不十分满意的恋爱,这对你以后的生活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当事人:(沉默、思考) 咨询师:退一步说,如果你们继续相处下去,结婚成家,你是否认为那一定是个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呢? 当事人:我不能肯定,但也许情况会更糟。 咨询师: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现在她离开你,你实际上并没有丧失比你以后的幸福更重要的东西? 当事人:(沉默一会)我想是这样。 咨询师:你现在这种感受你认为是现实的、还是过去的、或是未来的? 当事人:我认为是现实的。 咨询师:那么,在这感受之前,你的那些感受是否存在有不现实的东西呢? 当事人:……,仔细分析起来,是有一些不现实的成份。 咨询师: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体验呢? 当事人:我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咨询师: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方面的问题,这对于解决你目前的困境很有帮助。 当事人:好吧。 咨询师:……(引入PAC知识)。 ⑦请根据以下看法,运用PAC理论分析其人格,并思考如何对其进行咨询工作。 1.每个人绝对要取得周围的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2.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所成就。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是坏人,应严厉谴责和惩罚他们。 4.当事情不如己意的时候,感到实在可怕和可悲。 5.要面对若是中的艰难和责任,实在不容易,倒不如逃避来得省事。 6.人的不愉快是外界因素造成的,所以人实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惑。 7.对于危险的和可怕的事物,人应该非常关心,要不断关注和思考,而且还要随时留意它可能再发生。 8.一个人的过往经历往往决定了现今的行为,而且这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 9.一个人总要依赖他人,同时也需要一个比自己强而有力的人来让自己依附。 10.一个人要关心他人的问题,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 11.人生中的每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若得不到答案,就会痛苦。 【参考答案】 1.每个人绝对要取得周围的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这一信念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实现这一不合理的信念,当事这克制自己,想方设法取悦他人,可是仍然不能达到目的,于是感到失望、沮丧,感到受到伤害。 2.个人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所成就。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这是真理,要做到全能只能是幼稚的幻想,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一个人一定追求这一目标,其结果只会是失败。这是自寻烦恼,自找麻烦,最后使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潭。 3.世界上有些人很邪恶,很可憎,是坏人,应严厉谴责和惩罚他们。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可能不犯错误,错误有大小、性质的不同,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网打尽,要根据错误的情况区别对待,不能都认为是邪恶,都要严惩,也不能将他们推到对立面,这样就会树敌过多。树敌过多,对人对己对社会均无益。 4.当事情不如己意的时候,感到实在可怕和可悲。 世界上没有事事如意的人,人总是有些事如意,有些事不如意,遇不如意就感到可怕、悲惨,好象大难临头,那就生活得太累了。不如意的小事可能经常要来找你的麻烦,长此以往,你的神经肯定受不了 5.要面对若是中的艰难和责任,实在不容易,倒不如逃避来得省事。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面临艰难,只有克服了艰难险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向前跨一大步;如果面临艰难就采取逃避态度,那么一生将一事无成,而且逃避是逃避不了的,当自己逃避不了的时候,心理的承受能力就差了,就有可能陷入心理困境。人生活在世上,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总要相应的承担责任,不承担责任,就有可能被剥夺权利,就要受到社会的谴责,此时就有可能增加自身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6.人的不愉快是外界因素造成的,所以人实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痛苦和困惑。 外界因素并不直接对人造成伤害,能伤害自己的是自己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看法、不正确理念,能伤害自己的还是自己,人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使自己适应外界的环境。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就容易落入不能适应社会的陷阱。 7.对于危险的和可怕的事物,人应该非常关心,要不断关注和思考,而且还要随时留意它可能再发生。 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对危险的事物是要关注,以便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可以避免危险或者将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但是如果过分担忧危险事物的发生,未免显得庸人自扰。 8.一个人的过往经历往往决定了现今的行为,而且这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 一个人的过去经历是历史,这是无法改变的。过去的事会对现今的人生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完全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自己要不要改变,如果自己有强烈的愿望想改变自己,总可以找到机会改变的,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反之是一种极消极的人生哲学。 9.一个人总要依赖他人,同时也需要一个比自己强而有力的人来让自己依附。 人生活在社会中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但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有好多事情要自己独立处理,只有在生活上、经济上尚未独立的儿童才必须依附家长,成年以后,其独立性是越来越大,不可能事事依赖别人,有这种观念的人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在社会中是很难生存的。 10.一个人要关心他人的问题,为他人的问题悲伤难过。 关心他人,为别人的问题而感到难过悲伤,分担别人的痛苦,这是一种美德,应该加以肯定。但是,过分地为别人的痛苦而悲哀,就会伤害了自己,对别人也无积极意义。 11.人生中的每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若得不到答案,就会痛苦。 人生的问题是非常广泛的,无所不包,人不可能都找得到答案。如果因为不能找到答案而感到痛苦,那么痛苦的事就太多了,就会经常处在痛苦之中,生活的乐趣就没有了或者很少了,这样的生活质量就太差了。